復活主日
主曆2025年4月20日
最新消息
課程公告
※【聖經講座】《若望福音》/ 林思川神父導讀
時間:4/22 週二晚上 7:15 ~ 8:30 六樓教室上課;
晚上 6:40 ~ 7: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;(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)
地點:南港耶穌聖心堂(成德堂)六樓教室
地址:忠孝東路六段114號(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,步行約5分鐘。)
費用:自由奉獻
備註:歡迎新舊學員參加,無需報名,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。詳細資訊請來電02-23112042或來信
網站連結
※思高中心課程總覽(請點選)
※思高中心最新音頻(請點選)
復活主日
林思川神父執筆
「空墳」:復活的記號
【福音:若二十1-9 (10-18)】
1一週的第一天,清晨,天還黑的時候,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裏,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。 2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,對他們說:「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,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了。」 3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,往墳墓那裏去了。 4兩人一起跑,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,先來到了墳墓那裏。 5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,卻沒有進去。 6隨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,進了墳墓,看見了放著的殮布, 7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,不同殮布放在一起,而另在一處捲著。 8那時,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,也進去了,一看見就相信了。 9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,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。 10然後兩個門徒又回到家裏去了。
11瑪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邊痛哭;她痛哭的時候,就俯身向墳墓裏面窺看, 12見有兩位穿白衣的天使,坐在安放過耶穌遺體的地方:一位在頭部,一位在腳部。 13那兩位天使對她說:「女人!你哭什麼?」她答說:「有人把我主搬走了,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裏了。」 14說了這話,就向後轉身,見耶穌站在那裡,卻不知道他就是耶穌。 15耶穌向她說:「女人,你哭什麼?你找誰?」她以為是園丁,就說:「先生,若是你把他搬走了,請告訴我,你把他放在那裏,我去取回他來。」
16耶穌給她說:「瑪利亞!」她便轉身用希伯來話對他說:「辣步尼!」就是說「師傅。」 17耶穌向她說:「你別拉住我不放,因為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;你到我的弟兄那裏去,告訴他們:我升到我的父和你們的父那裏去,升到我的天主和你們的天主那裏去。」 18瑪利亞瑪達肋納就去告訴門徒說:「我見了主。」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。
【經文分析】
按照主日感恩祭典(彌撒經本),復活主日的福音選自若二十1-9。這種選經方式並不理想,因為若二十1-9只是一個關於「空墳」的故事,而真正的耶穌復活「顯現」的故事,發生在10-18節的經文中。更令人訝異的是,這一段發生在瑪利亞和復活主之間的感人故事,竟然在整年的主日福音中都沒有被選讀。這種情形對天主教基督徒而言是相當大的損失,因為大多數天主教基督徒仍未養成直接閱讀聖經的習慣,一般信友對天主聖言的認識,主要仍來自於主日彌撒中的讀經。因此我們建議在復活主日感恩禮儀中誦念福音時,最好能一直讀到第18節,俾能使大家得到一個完整的復活和顯現的故事。
復活清晨的事件
若望福音的作者報導耶穌死後第三天清晨發生的事件,把瑪利亞、伯多祿和耶穌的愛徒三個見證人關於耶穌復活的經驗交織在一起。首先是瑪利亞發現了那個空墳,急速的將這情形告訴了伯多祿和耶穌的愛徒。她所說的話表達她對「空墳」的理解:「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!」兩位門徒一聽說這事,便毫不耽擱地立即向墳墓跑去。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不僅腳程比伯多祿快,先抵達了墓地,他也是第一個相信的人;伯多祿雖然晚到,卻是第一個進入空墳的人,然而,他看見殮布和捲著的汗巾,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。對讀者而言,沈默的殮布和捲著的汗巾,正是反對耶穌的屍體被偷的有力證據。
「空墳」—復活的記號
若二十1-9是一個關於「空墳」的故事;四位福音作者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,報導這個內含耶穌復活喜訊的故事。但是,這並不是說「空墳」就是復活的證明;瑪利亞關於空墳所說的話,便說明了這一點。「空墳」是一個記號、一個戰勝的紀念品,這個記號給人指出復活的基督。
和對觀福音相較,若望福音提到門徒們在空墳中發現了殮布和汗巾,更是加強了這個記號。藉著殮布和汗巾,作者一方面表示瑪利亞最初對空墳的了解是不正確的,另一方面也使讀者想起拉匝祿的故事。當耶穌把拉匝祿由墳墓中喚出時,他身上仍被殮布和汗巾所纏繞。這表示拉匝祿復活了,但仍會再死;而耶穌的復活則是進入永遠的生命,再也不會死去。
瑪利亞—第一個看見復活主的人
若二十10-18接著敘述伯多祿和耶穌的愛徒隨後又返回住處,因為生命的奇蹟尚未穿透他們的心。瑪利亞卻留在墳前哭泣,並向空墳探望。她的愛與堅持得到了回報,成為復活的主第一個顯現的對象。但是,最初瑪利亞雖然看見復活的基督並和祂說話,卻沒有認出祂來。直到耶穌叫她的名字時,她才認出來。這使讀者想起有關善牧的經文:善牧「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,並引領出來。」(若十3)耶穌對她說話時,稱天父為「我的父」和「你們的父」。在此之前,耶穌只是預言要回到「父」那裡去(若十四12、28,十六10、28),或回到「派遣他者」那裡去(若七33,十六5)。如今在這個預言實現之時,耶穌的父也成為信祂的人的父,因此祂也稱門徒們為「我的弟兄」。這就實現了若望福音序言中的話:凡接受耶穌並相信祂的名字的人,祂要使他們成為天主的子女(若一12)。
【綜合反省】
今日的福音告訴我們:復活的信仰並不是來自於證明,復活的信仰不能證明,也不待證明。空墳不是復活的證據,而只是一個記號,一個指向復活喜訊的記號。這個記號的意義原本相當隱晦,只有當復活的主親自顯現(啟示自己)時,空墳才成為一個會說話的記號,告訴吾人那位被釘者已經復活,而且帶著肉身返回到父的光榮中。
此外,在若望福音的報導中,有兩個對今日的教會結構十分具有啟發意義,應該特別被重視並且再深入反省的事實:第一個相信復活的人並不是伯多祿,而是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;而第一個看見耶穌顯現,並被派遣去為復活作見證的更不是任何一個門徒(男人),而是瑪利亞 ── 一個「女人」。
梅瑟的腳印
第三章 制訂法律的立法者
第五節 激烈行動
梅瑟來到了以色列人的營地那裡,立刻決定必須採取激烈的行動,才能控制那些叛逆的民眾,再把他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。於是他馬上燒毀了金牛像,把它磨成粉末,攙和了水,然後強令民眾把它吞下。接著他召集自己的肋未族人,命他們把那些敬拜異教神像的人一一處死。
他的行動立竿見影,當下產生了良好的效果。民眾都後悔自己的過錯。梅瑟的權威,也比以前加強了很多。那些忠貞的以色列人,因見他再度出現而堅定了信心。那些猶疑不定,懷疑他已死去的人,現在都把一切的疑雲完全清除。至於那些輕蔑地攻訐梅瑟的人──也許就是那些心有不甘的族長們──也都噤若寒蟬,閉口無言。
梅瑟自從這次回來之後,一改他以前的作風,而顯出一種不同的特性;這是民眾以前從來沒有看見過的,也從來沒有想到過的。現在他不再是一個善言開導的領袖,只用他理由充足的言詞,來使人心服,順從他的指導。現在他卻顯示一種強硬的手段,如有必要,他也可能採取嚴厲的辦法。民眾絕對不會很快就忘記他這種當機立斷,迅速行動的作風。
以往他們只聽從梅瑟感人的勸告,從今以後,他們也要怕他帖一般的手腕。雖然並不是人人都願意服從他,至少絕大多數的人,卻都聽他的指揮。有些內心不滿的人,仍然繼續反抗;可是,受了這次嚴厲的教訓之後,他們暫時銷聲匿跡,不敢輕舉妄動;但這強硬的領導作風,將會引起更劇烈的反抗,甚至於也會激發公開的鬥爭。不過,目前反叛的行動,總算被梅瑟鎮壓下去了。他又可以重登西奈聖山,再在山上停留了四十天四十夜,相信民眾不感再有甚麼不法的越軌行事。
梅瑟上山時,隨身也帶去了兩塊新鑿成的石版,以備替換那些被他摔碎的石版。後來他下山的時候,把那些重新刻有「盟約的話,即十誡」的石版(出三四28),也帶來了。
當時亞郎和以色列民眾,看見「他的臉皮發光,都害怕接近他」(出三四30)。但是他召集了他們,並向他們隆重地宣讀了約版上所寫的字。
(凡是前往羅馬參觀聖伯鐸於鏍絏堂的,看見了名雕刻家米開蘭基羅的傑作梅瑟石像時,都不約而同的覺得詫異:為什麼在梅瑟的頭上,給他加上了兩隻角呢?原來當初誤解了聖經上描述梅瑟從西奈山下來時面容發光所寫的話:希伯來文「發光」這個名詞是Karan。由於書寫的希伯來文,只寫子音,而不寫母音,所以這個名詞,只有三個子音,即KRN。在讀的時候,一不小心,也可以把這三個子音讀成Keren,而這個字,可有「光」和「角」兩個意思。當初有人把這個字,給米開蘭基羅譯成拉丁文時,把它誤譯為「角」;因此,米開蘭基羅的這座舉世聞名的梅瑟石像上,就平添了兩隻角。這都是由於雙層的錯誤所造成的:首先是把希伯來文的KRN誤讀為Keren,後來又把Keren誤譯為角。
梅瑟第一次停留在西山上的時候,曾經聽到了上主詳細的指示,應該用皂莢木,製成一個櫃,內外完全要包上純金,以備存放約版。此外,還要祝聖亞郎和他的兒子為司祭,負責主持祭禮,看管約櫃。
梅瑟下山後,就遵照上主的指示,選用民間的技工,命他們製造約櫃。從此以後,這個約櫃,將陪同以色列子民,走完他們全部的行程,抵達天主所許的福地。
(敬請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