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年期第三主日
主曆2025年1月26日
最新消息
思高中心敬祝大家新年快樂、萬事如意!
書展消息
2/4(二)至2/9(日)國際書展期間,思高聖經與佳播各類書籍皆八折免運!
誠摯地邀請您來國際書展現場選購,或來電(02-23112042)、
來信(
課程公告
※【聖經講座】《智慧篇》/林思川神父導讀
時間:下次上課:2/4(1/28除夕停課一次)
週二晚上 7:15 ~ 8:30 六樓教室上課;
晚上 6:40 ~ 7:10 一樓聖堂晚禱日課;(學員敬請留意群組上課通知)
地點:南港耶穌聖心堂(成德堂)六樓教室
地址:忠孝東路六段114號(近捷運捷運板南線後山埤站3號出口,步行約5分鐘。)
費用:自由奉獻
備註:歡迎新舊學員參加,無需報名,因門禁管制請準時入場。詳細資訊請來電02-23112042或來信
網站連結
※思高中心課程總覽(請點選)
※思高中心最新音頻(請點選)
常年期第三主日
林思川神父執筆
耶穌公開生活(救援實現)的開始
【福音:路一1-4;四14-21】
1-3德敖斐羅鈞座: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,已有許多人,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,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,著手編成了記述,我也從起頭仔細訪查了一切,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, 4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,正確無誤。
14耶穌因聖神的德能,回到加里肋亞。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。 15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,受到眾人的稱揚。
16他來到了納匝肋,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;按他的習慣,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,並站起來要誦讀。 17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;他遂展開書卷,找到了一處,上邊寫說: 18『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,因為他給我傅了油,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,向俘虜宣告釋放,向盲者宣告復明,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,19宣布上主恩慈之年。』 20他把書卷捲起來,交給侍役,就坐下了。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。 21他便開始對他們說:「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,今天應驗了。」
經文脈絡
禮儀年丙年的主日福音基本上選讀路加福音,從這個主日開始我們將在主日感恩禮中順序的誦讀路加福音。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兩段,第一段是路加福音的序言(路一1-4),另外一段則是有關耶穌公開生活開始的敘述(路四14-21)。
路加福音的序言
四個福音作者中只有路加為自己的作品寫了一個「序言」,在序言中他清楚地交代書寫這部書的方法、過程以及寫作(獻書)對象。路加的作品是根據所蒐集到的材料編輯而成的,這些材料來自於耶穌事件的見證人的「口傳」,或由後人「所記錄的文字」。但是路加並非單純地將這些材料不加修飾地報導出來,而是在聖神感動、及信仰領悟之下編寫成的「耶穌事件」。
路加是當時代的歷史家
路加並非第一個編寫福音的人,他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努力使自己作品合乎當時「歷史作品」的要求:首先他強調他仔細訪查、研究了在他之前的作品;其次是他聲明將一切材料「按著順序」編寫下來;他按當時代的習慣,把書獻給一個特定對象「德敖斐羅」;最後路加清楚的說明寫作這部書的目的:為使德敖斐羅「認清給他所講授的道理,正確無誤。」
福音是基督徒團體的信仰綱要
路加將書獻給「德敖斐羅」,他的名字被直接的提出來,顯示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,他可能已經是基督徒,或許也可能在慕道的階段;而整部路加福音的內容,可能就是當時基督徒團體信仰綱要,以及福傳宣講的內容。
耶穌首次出現在加里肋亞
今日福音第二段的開始是一個摘要性的報導,敘述耶穌最初在加里肋亞公開生活、宣講的情形(路四14-15)。早在耶穌前第二世紀,猶太人就已開始在各地的會堂聚會,舉行朝拜天主的禮儀,這樣的聚會通常在安息日舉行(參閱:宗十五21),聚會的內容基本上包含祈禱、誦讀聖經以及詮釋聖經。福音說耶穌在會堂內「施教」,意思就是透過詮釋聖經(舊約)宣講他帶來的天國訊息,而接下來路四20-27的經文,就是一個例子。明顯地,人們感到耶穌的宣講特別具有權威,因此眾人都稱揚他。
初期教會的福傳宣講
這兩節簡短的經文,摘要性的報導了耶穌公開生活的核心內容,大概也反應了初期教會進行福傳宣講的情況。猶太會堂對耶穌的宣講反應熱烈,表達出耶穌的工作和舊約時代具有連續性和一致性,也顯示最早的基督徒教會對猶太團體相當的尊敬友好。由此看來耶穌和初期教會的宣講相當符合舊約的教導,群眾對耶穌的讚揚也顯示,耶穌的訊息正是符合群眾們內心最深的渴望。
耶穌(在納匝肋)的宣講
今日的福音最後的一部份,報導耶穌在納匝肋的初次宣講,這是一個具體的例子,表達耶穌在公開生活中所有的公開宣講工作。
天主的救援喜訊
耶穌回到成長之地「納匝肋」,按照每一個虔誠猶太人的習慣參與安息日的聚會,在這樣的場合中他接受會堂長的邀請,起身宣讀聖經同時做出他的詮釋。路加所記載、耶穌所宣讀的這段經文是一段由依六一1-2和五八6合併的「組合性」經文。經文的內容是先知書的作者說明自己的聖召,他被召叫向放逐時期之後的人民,特別是向貧窮人以及遭受不義對待的人,宣告上主的釋放與救援。福音作者還在這段先知話中加上肋二五10所提到的「大喜年」(恩慈之年),強調這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。
福音作者在此安排這段經文,充分的反應出當時基督徒對於耶穌、和他的使命的瞭解:耶穌被傅上了聖神的油(參閱:路三22、宗十38),並且被派遣向貧窮弱小者宣告上主大能的救援。這段話的核心主題「釋放」和「恩慈之年」,非常生動地詮釋了耶穌的整個生活與工作。
天主救援的實現
耶穌誦讀完聖經之後,「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。」福音作者這樣的敘述,表達人們對於耶穌公開生活的第一次談話充滿了期待和高度興趣。路加並未報導耶穌的談話內容,只用一句話綜合整個宣講:「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,今天應驗了。」路加在福音中多次使用「今天」這個詞(參閱:路二11;十九9;二三13),目的在清楚地表達:耶穌所宣講的並不是一個「未來」將要實現的事件;而是隨著祂的出現,以色列祖傳歷史中的一切許諾都具體的實現了,而且就是「此時此刻」在納匝肋這個地方。
綜合反省
今年的主日福音基本上選自於路加福音,福音作者主要是依靠所蒐集到的、由最早的見證人傳遞下來的材料寫作。路加清楚地說明耶穌出現的時代就是恩寵時代、許諾實現的時代。先知的時代到若翰洗者就已結束,隨著耶穌的來臨,開始了基督的、教會的時代。耶穌首次在納匝肋出現宣講之時,就顯示出這個時代就是聖神的時代、恩寵的時代、釋放和救援的時代。
春節彌撒
尋求天主的國和祂的義德
福音:瑪六31-34
耶穌向他的門徒說:「你們不要憂慮說:我們吃什麼,喝什麼,穿什麼?因為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尋求的;你們的天父原曉得你們需要這一切。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,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。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,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;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。」
釋義
「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」是本日經文的中心。因為基督徒蒙召就是要進天主的國,並要讓這國在我們中間實現。「明天有明天的憂慮」與「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」二句,是猶太格言,作者將這二句連接在一起,就是要奉勸跟隨主的人,應依恃天主,不必擔憂明日的事,這是從消極面來觀之。
積極面來說,一個活出福音的人,必將天主的旨意看為人生目標努力以赴,只須為每天最少的需要作準備即可。凡尋求天主的國和祂正義之人,就不會操心自己的未來如何。
梅瑟的腳印
第二章 追求自由的長途旅行
第八節 西奈途中的艱辛(續)
此後,以色列人走進了「欣曠野」(Sin)。不久,他們再度缺乏食糧,便又不停地抱怨,責怪梅瑟和亞郎,說當初不應該叫他們離開埃及;在那裡,他們可以「坐在肉鍋旁,有食物吃飽」(出十六3)。
梅瑟勸告民眾不可抱怨,又向他們保證,上主已經許下了:「晚上要給你們肉吃,早上你們可以吃飽。」後來果然發生了鵪鶉和瑪納的奇蹟。
這種飛禽,現在偶而也會在西奈的荒漠裡出現:成群遷移的鵪鶉,晚上就在曠野裡那些矮小的灌木叢間棲息。直到最近,還有人用網捕獲無數這種候鳥。(不過,如今已為法律所禁止。)
至於瑪納,聖經上這樣敘述說:「在曠野的地面上,留下稀薄的碎屑,稀薄得好像地上的霜。……它像胡荽的種子那樣白,滋味好像蜜餅。」(出十六14, 31)植物專家說,這使人想起,在西奈的曠野裡,由檉柳所滲出而滴在地上,向樹膠那樣的東西。
以色列人繼續緩慢地向西奈沙漠推進,來到了勒非丁(Rephidim),又缺乏水了。於是怨聲再起,與梅瑟爭吵,甚至於迫使他不得不向上主呼號說:「我要怎樣對待這百姓呢?他們幾乎願用石頭砸死我!」(出十七4)
天主吩咐梅瑟聚集民間的長老,在他們面前擊石,使石中流出水來。(在西奈半島南部的山區,有一種多乳的石頭,受擊動時,會有水流出。)
梅瑟稱這地方為瑪撒和默黎巴(Massah Meridah)。這兩個希伯來字的意思就是:「試探和爭吵」。這是「因為以色列人在那裡爭吵過,並試探過上主說:『上主是否在我們中間。』」
(這件事,見於出谷紀第十七章第一節至第七節,說它是在勒非丁發生的。學者們認為,這段紀載,比戶籍紀第二十章第一節至第十三節所寫的更為忠實;二事雖甚相似,然並非同為一事;戶籍紀所述之事,係在卡德士Kadesh發生。)
「我們記得,在埃及我們可以隨便吃魚。」(戶十一5)
(敬請待續)